专访9个档口,10多个品种,即使在疫
作为一个优秀的批二代,显然要比同龄人承受更多。
他们首先要能更吃苦,接受全年无休、每日连轴转这一现实;他们的业余生活也比外界想象的单调,他们比多数同龄人更“老练”,需要在很多事情上拿主意;关键在接班问题上,更是绝对挑战:长江后浪拍前浪,才是理所应当;超越不了父辈,接班就会无力又尴尬。
在长沙黄兴海吉星里,拥有9个档口的“辣椒批发王”刘文,30出头,已经妥妥接下父辈的班,并把生意做到风生水起,我们来看看他有什么秘诀?
文案:纯子
编辑:花花
本篇共计字阅读大概需要6分钟
Begin
-
-
长沙海吉星农批
南北辣椒恒达批发商行
刘文
辣椒大王
风生水起打拼史
要问吃辣,数谁最狠。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川人不怕辣,江西人辣不怕,湖南人他怕不辣。
有人曾评出中国吃辣五强,四川,重庆,江西,贵州,湖南!而湖南被排在了第一位,可想而知辣椒对湖南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这个辣椒成为刚需的大省里,85后的刘文,接班十年,稳坐长沙海吉星农批城里“辣椒大王”的头部交椅。
和大部分老农批人一样,刘文一家也辗转过几个批发市场,从马王堆到如今的海吉星。
从小耳濡目染,刘文在生意中,完全没有年轻人多少有的浮躁和冲动,再加上他话不多,性格沉稳,显出超越年纪的成熟。
生意做久了看似“习惯成自然”,但刘文的成功,并不仅于此,他冷静思索、果敢出手,从不止步不前,或者踟蹰不前。
他仔细思考后的每个决定,包括异地开店、进军电商……回过头来看,时机选择都恰如其分。
专注是生意中
难得的优秀品格
家族农批这么多年,主营品种有辣椒、玉米等品类,档口名既然叫“南北辣椒”,辣椒,绝对是主心骨。
刘文自己也是辣椒刚需群体。
在他看来,吃遍天下辣椒,他几乎可以通过味蕾来判断辣椒的品质。这一“绝技”让他牢守辣椒品质关。
虽然档口里的辣椒产地,南到海南,北上河北,西至西安山西等地,近年还经营有进口的越南小米椒,但在质量把控上无一不是高标准、严要求。
“在产地,我们都有人驻点,每天从自己手里出去的每车货,我心里都要很有数的。”
刘文的辣椒来源也是多条腿走路,有自己专门的基地,按照他需要的品种、质量、数量等来种植,保证货量的稳定和货品的质量;也有一些后备基地,保证市场在缺货时,可以迅速调货。
辣椒基地
两种形式的结合以及其对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让他家的辣椒在来货量、来货品质以及市场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均有优势。
刘老板家做辣椒这么多年,对主营辣椒的品种会根据市场需求做调整,但大方向却十分坚定——做量大质稳的辣椒,不追求剑走偏锋的投机炒作,哪怕利润再高,也不为所动。
目前档口,全年下来,主营的辣椒掰着指头数,也不过10来种。
比如湖南人眼中一等一的“辣椒王”——湖南省樟树镇出产的“樟树港辣椒”。元左右一斤的价格,直供饭店酒店。
樟树港辣椒
虽然以他对辣椒独到而犀利的品鉴眼光来看,樟树港辣椒的确有自己的优势之处,作为食客,他也乐于品尝,但他从没打算自己去涉足这块。
稳扎稳打
守好家族基业
目前,在长沙海吉星,刘文有9个档口,这个体量,在哪个农批市场都是不容小觑的大户。
但其实,目前这个体量,全是一步一脚印走出来。
在当时的长沙马王堆农批市场,他只有两三个档口,但当时生意蒸蒸日上,货量也十分稳定,按说早可以扩大规模,但他也没有急于行动。直到三四年前,他从长沙马王堆农批市场搬迁到长沙海吉星市场时,他一口气就拿下了9个档口——这是种魄力。
如今,他的基业,远不只于此。
在生意上,他早已“走出去”:他在西安也有自己的档口,他在武汉白沙洲有作为合伙人的档口……
做农批生意,不比开连锁店,也许一个品牌授权就可以开遍全国。
农批生意异地开店,关乎货源、销售、管理等多方面维度的深一级的考量,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扩张工程。
但在这点上,刘老板极具魄力:凭着对自家辣椒的自信和家族基业的底气,几年时间把档口开到多个城市,客户辐射了从南到北半个中国。
生意遍布全国,问他心里是不是就有个行走的大数据,他笑言还真有:在辣椒的喜好上,武汉人喜欢藤椒,西安人更偏爱青椒,湖南人消费量最大还数小米椒。
信息化时代
用好工具才能赢
和老一辈勤扒苦做不一样,刘文的选择是绝对的“顺势而为”:农产品行情瞬息万变,不变,就只能等着淘汰。
比如在这次疫情,让不少行业受到重创。对大多数的农批老板来说,影响也是不小。
但疫情对刘老板的影响并不大,这就归功于他早已谋篇布局:让这个生意,两条腿走路——线下生意是基业,线上生意是补充。
小米椒
去年5月,他就把自家的辣椒搬到电商平台上,选择的还是零售电商,刚上线的半年多里,电商的表现倒没有特别惊艳,他也没有为此焦虑,反而依然坚定,“信息化是趋势,大方向是对的,总归要尝试。”
在疫情期间,他眼见线上销售的爆发,别人看他生意稳如磐石,他自己心里明白,要想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机会要靠自己去把握。
另外,在档口的管理上,他自有一套。
他每天早7晚8,这个作息“轻松”得不像身在农批行业:他9个档口的员工,常驻三四十人,经过多年的配置,已经稳定流程化。
但在行情把控、客情管理、赊欠管理等农批行业几根软肋上,他都是亲力亲为。
选择菜小秘,从他的角度看,只有一个理由——信息化工具,让管理工作更高效,“原来几个档口的账,我每天算,晚上每几个小时根本算不完,现在顶多半小时。而且我有时候在外面,通过手机,实时可以看到档口的库存等情况。”
菜小秘
没时间解释啦~
长按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nmaozhan.com/ymccp/1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