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脱贫路上的好带头人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脱贫路上的好带头人——杨永芳——来自“龙驹之乡”和硕县脱贫攻坚战的报告(一)新疆巴州作家协会:李戈

和硕县位于天山山脉中段南麓,焉耆盆地东北部,处于东经86.7°—88.3°、北纬41.4°—42.8°,是南疆、北疆、东疆的交汇点,地理位置上被称为“南疆第一县”。北依天山,南濒临博斯腾湖,北距乌鲁木齐公里,南距库尔勒98公里,总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全县共有汉、维、蒙、回等18个民族,近7万人;下辖三镇四乡,27个行政村。巴音郭楞州马兰军博园、清水河农场、二师24团在其境内。和硕县水草丰美,资源丰富,是著名的和硕马的产地,被称为“龙驹之乡”。

早就听说巴州和硕县是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比较早的县域。年6月10日,应和硕县委宣传部之邀请,我们巴州作家协会一行二人乘坐库尔勒至和硕的班车来到了和硕县。在和硕县委宣传部,由宣传部副部长贺洪亮作了简略介绍后,我们便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到和硕各个乡镇具体采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的行程。

苏哈特乡是我们专题采访的第一站。一路上,陪同我们的小那同志没有闲着,充分利用赶路的时间,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苏哈特乡苏哈特村远近闻名的脱贫带头人,曾经是全巴州历史上第一位“一肩挑”的“女村官”苏哈特村原党总支书记——杨永芳。

杨永芳,女,汉族,年生于四川安岳,初中文化,中共党员,于年进疆,自年起担任和硕县苏哈特乡原祖尔尕尼苏门村副村长兼妇女主任;年任苏哈特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实肯干,乐于奉献,多次荣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和“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走进苏哈特村,福忠蔬菜采摘园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一幅美丽乡村的新景象让我们驻足观看。只见近十亩的采摘园,种植了香葱、油麦菜、水萝卜、圆叶大耳菜、板栗南瓜、瑞丽绿苦瓜、光杆茼蒿、清丰细叶苦苣、大冬瓜、螺丝辣椒、蚕豆、长茄、圆茄、丝瓜、莴笋等多达40余种有机蔬菜,而且价格不菲。解决了两个贫困户困难,年收入均达到——元,年即实现脱贫。

在她的带领下,如今的苏哈特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村民家中家家有存款,户户盖了新房,人均收入达到全县前列。

幸福要靠奋斗,共同富裕要有好的带头人

经过小那的一番介绍,顿时使我们对苏哈特村和他们的带头人杨永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了解,苏哈特村位于和硕县城郊,距离县城三公里,人多地少。苏哈特在蒙古语里是红柳的意思。早先,这里到处都是长满红柳的戈壁荒滩,村民们除了房前屋后几亩地外,几乎没有更多的耕地,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杨永芳有一种永不服输的四川辣妹子精神,上任后,看到这种现状,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们艰苦奋斗,科学经营,改变村里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让村民们吃饱穿暖,真正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机遇往往为有准备的人敞开着大门。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永芳来到乌鲁木齐仓房沟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看到反季蔬菜价格很高,并且本地蔬菜少,都让外地菜农垄断了蔬菜市场。这让她看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她思考着:外地人能做,为何本地就没人干呢?于是决定自己试试先干起来,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有限的土地积极发展本村小拱棚蔬菜种植。

然而,当她把这种想法告诉村民们时,由于是新生事物,以前没有过,大家十分犹豫,都担忧万一赔钱了怎么办。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杨永芳率先在自己家的地里种植起了小拱棚蔬菜。经过精心管理,三个月后,她种植的小拱棚蔬菜里的胡萝卜、土豆喜获丰收,而且卖出了好价钱。她的成功,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上了小拱棚蔬菜,初步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村民们庆幸有杨永芳这样好的带头人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产业链延伸,规模化发展

年,杨永芳又发起成立了苏哈特村小拱棚种植协会,率先将沼气工程建设应用到小拱棚蔬菜种植上,用沼液杀虫,用沼渣当肥料,形成了“畜-沼-菜”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成为了和硕县小拱棚蔬菜种植的典范。年苏哈特村的小拱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多亩。随着小拱棚蔬菜种植的不断扩展,蔬菜品种也从最初的几种发展到几十个品种。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年,杨永芳又组织村民成立了“永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永芳无公害蔬菜公司”,还为村里的有机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品注册了商标,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并集资5万元资金,在村边的公路旁建起了无公害蔬菜交易市场,建起了地磅,蔬菜销售远销南北疆和国外,成了哈萨克斯坦人餐桌上的美食。还建起了一座平米的保鲜库,延伸了产业链。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加上杨永芳的带领,村民们看到丰厚的种植利润,大大激发了村民们的种植积极性,小拱棚新增多亩,温室大棚达到余座,设施农业达到1.75万亩,人均收入成倍增长。在她的带动下合作社由最初的22户,发展到现在的户。

一对一帮扶,脱贫见实效

苏哈特村自年开展贫困户识别,进行“一对一”帮扶,年脱贫工作初步取得实效,年已实现全部脱贫,全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8元以上,59户贫困户盖起了安居房,8户自建了安居房,昔日的红柳滩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金窝窝”,村民们过上了实实在在、和和美美、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李来元,61岁,庭院1.5亩地,通过一对一帮扶,发展庭院经济,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另外还有低保、分红、蔬菜补贴余元。

王国林,61岁,系复转军人,因老伴患癌致贫,通过一对一帮扶,种植2亩菜园,3亩特色林果(欧洲李、法兰西乌梅),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另外还有联户长补贴、退休金等收入。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杨永芳具有与常人不同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她认为:腰包富只能富一时,脑袋富才能富一世。为此,她在全县率先办起了村级信息服务站,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作为州、县两级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示范户,杨永芳带动全村20%的村民购买了多媒体电脑,安装了网络,村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便可让小拱棚蔬菜外销。今年疫情期间,虽然村民外出销售受到极大限制,但借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cnmaozhan.com/ymcxg/11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