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内心到底有多苦
传统说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
很多父母喜欢打击、挖苦、讽刺,竭尽所能给孩子泼冷水,事后还美其名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每个孩子都觉得这样很讨厌,很厌恶,极力的想证明自己。
最后还是逃不过父母不停的负面暗示,天才最终沦为庸才。
01
自信心的差异,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成就。
而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父母的认可,在爸爸妈妈鼓励和肯定声中长大的孩子,自信心都不会太差。
那些在糟糕的原生家庭里,从小到大被父母否定的孩子,长大后凭着毅力逆袭的也有。
但概率非常低,就像千千万万买彩票的人,真正中奖的寥寥无几。
之前有一个同事,特别敏感,其他同事在旁边说笑,无意中抬头看了她一眼,就认为别人在说她的坏话。
虽然工作很努力,但因为人际关系欠佳,提升总是没她的份。
后来了解到,她从小在父母的否定中长大。
小时候因为个子比较矮,爸爸觉得丢人,都不愿意带她走亲戚。
上学了,虽然成绩挺好,但妈妈觉得第一名,第二名才是真的优秀。
毕业后,选择了外企,但父母却认为国企才是“金饭碗”。
总之,无论她选择做什么事,父母都能找出一个理由来否定、打击她。
长期下来,她变成低自尊的性格,和人相处起来困难重重。
02
最近爆火的电视剧《以家人之名》,剧中的配角齐明月就一直是个乖乖女,所有事情都听妈妈的,简直都活成了一个工具人。
在妈妈的高压下,她学习成绩从来没有出过班级前五,不管她多努力,在外人眼里多优秀,在妈妈眼里总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就算成绩一直排名班级前二,在妈妈眼里总是“万年老二”,只有得第一了才会赢得妈妈的肯定。
工作后,她的学渣朋友李尖尖成了木雕艺术家,妈妈又嫌弃她不像李尖尖那样有艺术天赋。
齐明月在妈妈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从来不敢对她妈妈说一句不。
读高中时,跟妈妈一起去买衣服,她分明看上了一件白色的衣服,却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当妈妈说你一个学生买白色的衣服,不耐脏,于是她转而挑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可母亲又说这黑色的衣服哪是小女孩穿的,太显老气了。
当母亲拿了一件紫红色的衣服,问她这件衣服怎么样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还行吧!却被母亲怼了句:你也是没有任何的主见,问你也白问!
一家人团聚去吃一餐饭,她的妈妈一边说让她点菜,当她说要点油麦菜的时候,母亲立刻反驳她,这个时候的油麦菜这么老,不如吃空心菜!
然后拿过菜单,不由分说,就点起菜来,点完菜又批评齐明月,你这人有什么用?连个菜都不会点!
这只是齐明月生活的一个小缩影,妈妈在齐明月的人生中经常越俎代庖,代替她做出所有的决定,总以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观点去左右女儿的选择。
一切都按照妈妈的意思生活,强势的妈妈总以为孩子好为由,定义孩子的人生,导致女儿齐明月一直缺乏自信。
对不起,这不是爱,这是控制!
看看评论区,就知道这样的妈妈有多少,她们打着爱的旗号在伤害孩子,结果养成一个不敢做自己的孩子。
03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讲述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从我小时候开始,父母就没有给过我多少肯定。
尤其我的妈妈,每次骂我总是会骂些很难听的话,类似什么“人头猪脑,废物,看到你就很讨厌”等等。
我对她骂我的这些话一直印象深刻,我已然不记得我曾因为她骂我的这些话而心痛落泪了多久。
我很多次想去干点什么事,我的父母,乃至我的家里人,都在不断地否定我,觉得我不可能把事办好。
感觉他们一直在给我灌输这么个概念:你只不过是个干不成任何事,只会添麻烦的小傻子罢了。
久而久之,我自己好像也就相信了这个“事实”,觉得自己的确无能,办不成事。
我也就接受了他们所给我安排的这么一个角色,在外人面前也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得很傻,然后别人也会对我有一种“笨”的评价......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是“原生自卑”,主要产生在孩童时期,而导致这种自卑感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不当。
最典型的的几个特征是让孩子感到无助,感到自己弱小,感到自己的不如同龄人。
如果父母一直强调孩子的缺点,把孩子的错误常常挂在嘴边。时间久了,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
最后,孩子真的长成了你讨厌的样子。
周国平在《孩子的聪明,需要父母欣赏》中谈及如何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时说道:
“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可以归结为两点,一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外一个就是能养活自己,此外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他们也感到快乐,这样就更好了。”
孩子天生就是没有任何标签的,ta身上的标签都是外界强加的,父母的肯定能让孩子撕掉负面的标签,父母的肯定才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心药!
所以请所有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多对他竖起大拇指,对他的行为进行肯定,不要总是用食指指着他,不断否定孩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nmaozhan.com/ymcxg/12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