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乡愁,叫做肉丸

肉丸象征着团圆所以无论是传统佳节还是婚嫁寿诞喜庆它是必不可少的。

客家猪肉丸的由来

据史料记载,自晋朝末年开始不少中原汉人南下迁徙,形成了早期客家民系,后来部分汉人继续东进福建或南迁广东等地。为逃避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的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举家团圆,永享安乐宁和,特地制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风味美食,那就是圆圆的客家肉丸。

客家猪肉丸这一传统风味食品,制作也别具客家风味特色。对于客家肉丸的制作工序,山村客家人娓娓道来:精猪肉(或鱼、鸡、鸭、牛肉)和番薯粉是制成客家肉丸的主要原料,首先将精猪肉切成小片,放入特制的石“料臼”内,用木料椎舂烂,叫打料。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盐、碱、味精等佐料,用木料椎搅拌均匀。接下来按照“一碗精肉两碗粉”的配制比例,放进薯粉,用料椎反复冲擂,直到“肉丸料”成。最后从石“料臼”挖出肉料,做成直径约1寸的丸子,放入蒸笼内蒸熟,叫蒸料。

客家山歌剧《月照围楼》

有种乡愁,叫做猪肉丸

一颗丸子里的思乡情切

故乡于我最深刻的记忆,大抵便是爷爷讲的一个个故事,以及外公做的一道道家乡菜。

离家在外,最想念的是外公的猪肉丸汤

爷爷是读书人,外公是厨师,一个用故事满足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一个用美味安抚我肚子里的馋虫。

每每思念家乡,我要么翻读爷爷留下的客家故事,要么给自己煮一碗“外公牌”猪肉丸汤。

故事是熟悉的,然而外公牌丸子汤的味道,无论我再用心,也无法复制。说来也是,到底从食材、心思,我已不及外公的十分之一。

客家人做猪肉丸,有诸多讲究

外公做的猪肉丸甚是讲究。凌晨杀的家猪,清晨到市场时,竟还留着余温。

外公几乎每回都是第一个守在猪肉店前,只选排骨下肥瘦相当的肉,挑剔得让卖肉的阿叔摇着头笑。

回到家,外公便从他的刀具里,抽出那把厚实得我几乎拎不动的大刀,开始剁肉。他喜欢蹲着剁,说是那样才使得上劲。

地上铺着报纸,厚厚的砧板放在报纸上,随着大刀的挥动,肉碎便一上一下跳动着,忽地便跑到报纸上来。我每每总想伸手去捡,不料外公的手已经扇了下来:“说了多少次,刀动时手不能乱动!”

肉不能剁得太烂,不然会影响丸子的口感。然后便是调料——外公做的丸子,自然和外头那些加了好多淀粉和添加剂的丸子不同。

外公仅往肉碎里加了生粉、盐、味精、酱油,手一捏,一个个小丸子便跳进了煮开的高汤里,再滴上几滴花生油,起锅前放一把芫荽,或是加些许客家的“香菜”(类似油麦菜,却好吃太多)。满满一碗下肚,美味得简直想把舌头吞下去。

猪肉丸在每个客家妈妈手里吃出了花样

世人皆爱客家牛肉丸,殊不知猪肉丸才是每个客家小孩成长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陪伴。

除了像“外公牌猪肉丸”这样的自家制珍品,满大街售卖的大小不一的猪肉丸,在每个客家妈妈的手里,也能像变魔术般,吃出不少花样。

个头最小的,肉质细腻些,我妈管它们叫珍珠丸子。用珍珠丸子过一遍油,出锅后淋上炸好的葱油,再滴上酱油(长大后,我们用蒜蓉酱代替酱油),那是妹妹最喜欢的吃法。

中号的丸子从中间切开,两面横竖切上几刀,拿来和粿条(客家河粉)一起煮汤是绝配。

至于最大号的猪肉丸,则有个专门的名字——“大丸”。大丸切片,跟各种青菜以及紫菜打汤,简直是金风玉露的相逢。

买猪肉丸的时候,妈妈们还不忘跟店家要上一袋肉丸汤。在酷爱汤汤水水的客家妈妈眼里,将生肉丸煮成熟肉丸的汤底,才是丸子的精华所在。

无论是煮面条,还是粿条汤、青菜汤,用肉丸汤拿来当高汤底,鲜甜自来,因而街上卖猪肉丸的摊档,总会摆上一个装满肉丸汤的大锅,就算你只是买几颗小猪肉丸,也能装上满满一大袋的肉丸汤回家。

于是,街头总能见到这样的场景——骑着自行车的人,车头上挂着白色透明袋装猪肉丸和肉丸汤,邻居远远看见了便朝他(她)喊:“今天是吃粿条汤还是煮面呀?”

这样的场景,对于远离家乡的我,只能出现在梦里了。

肉丸,客家人家的最爱

客家猪肉丸的美味

  客家猪肉丸蒸熟后即可食用,香喷喷、热腾腾的客家肉丸香气扑鼻,味道鲜美可口。山村客家人也常常将客家肉丸晾干存放,食用时可蒸、可煮、可炸、可炒,蒸的脆爽,煮的韧滑,无论哪种方式均可制作成道好菜。过去,客家肉丸都是家制自用,作为当地客家人庆贺传统佳节和婚嫁寿诞喜庆时,宴请亲朋好友的一道传统大菜。

如今,客家肉丸作为客家地区有名的风味小食,已经大量进入饮食消费市场,招徕着来自天南海北的食客。

振华手机微商城

振华手机微商城

全城比价谁与争锋

更多优惠竟在振华手机微商城

点击文章左下角或长按







































白癜风初期治疗方法
口碑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nmaozhan.com/ymczf/950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