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一菜有关桂林的味道有关桂林的回
大学四年在桂林,学校在尧山脚下,据说那是块风水宝地。去报道的时候桂花还没开,满城闻到的是米粉里酸笋的味道,那年是,香港回归的前一年。
桂林的标志味道当然是米粉,对米粉的回忆很复杂,从不喜欢到成为每天固定早餐,从吃到反胃到后来魂牵梦绕苦苦追寻。不过米粉不是今天的主角,它的分量重要到需要我焚香沐浴,专门撰写一篇文章,今天讲的是啤酒鸭。
大学时候我们的生活费大约一个月四五百元吧,学校门口小餐厅可以包餐,每天两顿一菜一汤米饭不限量,名曰“客饭”,一个月元左右,竞争激烈的时候曾经到过元。随后就传出有位浙江籍的同学,因为一顿能吃一斤米饭被饭店拒绝包餐。
人说来也是奇怪,越是困苦的生活,越会在回忆中被转化成快乐。东区食堂小炒的素炒油麦菜+二两米饭,一块钱搞定。炒菜的是个小个子师傅,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老头”,其实不老,只是个子有点低。十几年过去还能想起他的模样,敦敦实实,带一个白厨师帽。炒菜的时候经常和他插科打诨,为的是混熟了之后让他多放些油。小师傅人很仗义,每当提出这种非分要求时,他就会找出个瓶子说:这是我自己的油,很豪迈的倒进锅里,下蒜末,然后抓把油麦菜滋啦一声扔进去,铛铛铛的掂上几下。行云流水一般,一盘油亮的油麦菜出锅。赶紧把打好米饭的饭盆递过去,小师父连汤带菜一起倒进去,米饭泡了多油的菜汤才香。油麦菜是我到了桂林才见到的东西,后来过了几年,北方才开始流行起来,成了饭馆一道经典素材。只是比我当年吃的多了些鲮鱼,登上大雅之堂,却再也吃不出小师傅做的哪个味道。
一份素炒油麦菜显然是无法满足彼时青年吃货们的食欲,那时大家吃饭的战斗力是骇人的,聚餐的时候一条豆瓣鱼端上来,有位贵州的同学说:我爱吃眼睛,谁也别跟我抢!果然没人跟他抢,可他吃完鱼眼的时候,那条鱼也只剩下一根完整的骨头,只有泪奔。
大二时候我们开始开始勤工俭学,现在可以坦白不是为了理想,而是已经吃腻了食堂,爱上了学校门口新开的红轩馆主打菜啤酒鸭,虽然一份干锅啤酒鸭只要15块钱,但在那时候啤酒鸭、信都鸡都属于硬菜,远超出我们的消费能力。为了吃它,我和广西籍的唐同学开始去找兼职,俩人骑辆破车转遍了整个桂林,见公司商铺推门就进。最后真就谋得一份画工程图的差事,俩人给一份工资,一个月块。也没觉得碰上周扒皮,我们俩乐的屁颠似的。此后经常上课或者逃课睡懒觉的时候被楼下舍管阿姨一声狮子吼惊起,不用听就知道准是孙子周扒皮的骚扰电话,想起点事就把我们俩从南从拽到北城听他指示。为了证明自己工作很努力,俩人一个月的时间画了厚厚一本图纸。那时候没有电脑,全是手绘。当周扒皮收好图纸之后,亲切的告诉我们已经被辞退了,那天周扒皮给涉世不深的两个小青年上了宝贵的职场第一课。后来唐同学南下广东,几经坎坷最终成就了自己一番事业,不知是否拜此公所赐。
失业并没有让我们悲痛太久,转眼就沉浸在块可以吃20次啤酒鸭的快乐之中。直奔学校门口的红轩馆,来份干锅啤酒鸭,开瓶啤酒,吃的不亦乐乎。啤酒鸭是干锅,下面有酒精炉,吃完鸭子豪气云天的喊上一声:“老板,加汤“!,顺手把旁边桌上的菜拿过来就涮。吃啤酒鸭最美妙的时刻是肉吃完之后,锅里的汤渐渐熬干,剩余的油把已经吸入汤汁精华的豆腐煎的微黄。此刻筷子力度要不轻不重,恰到好处的把豆腐夹起且不断不碎。起放进嘴里,软嫩中略带焦酥,灵魂深处发出一声销魂的:我丢!简直忘记自己还在人间。
后来同样爱吃的学生会干部、湖南籍葛同学加入了队伍,我们承接了香港回归庆祝大会的舞美设计。用微薄的劳务费继续换啤酒鸭吃,甚至有了貂裘换酒也堪豪的豪迈。几个人扛着几米长广告版从桂林站走回学校,走过象鼻山,穿过解放桥,经过七星岩,一路桂林山水精华就那样被几个贪吃青年视而不见的忽略......那时候学校开大会需要借用隔壁漓江电子厂的礼堂,我们要爬倒舞台顶上把画好的背景挂好。滚烫的射灯就在旁边,汗水滴嗒的落在十几米下的舞台上,当时没想过那个舞台也是我们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舞台。然后一切的辛苦都在随后的大快朵颐中变成了快乐,年轻就是二!对了那位葛同学后来留校成了葛老师、再后来成了葛书记、葛县长、葛......
12年后我又回过一次学校,当年忽悠我们要做万人大学的目标早就实现,从东校区搬到了尧山另外一边的新区,一条花江从校区蜿蜒而过。东区门口的红轩馆还在,但老板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湖南籍老师。又点了一份啤酒鸭,却没找到记忆中的味道,其实并不奇怪,这个小馆子只是一个大排档,味道又能好到哪去呢?不是它的味道变差了,而是当时吃到的太少了。记忆中的味道会在每一次怀念中酒一样发酵,随着年龄越回味越醇厚。我们回味的也早就不止是味道,而是和味道相关的那段时光。
秘制啤酒鸭:
啤酒鸭贵州、广西、四川都有,做法各不相同。本人为了找到那个连回到原址都没有找到的梦中味道,试验过好多次。后来从一位贵州朋友那得来的灵感,用贵州的”糍粑辣椒”去炒这道啤酒鸭,得到了惊艳的味道。很谦虚的说,这道菜的味道已经不是一般饭店能够企及的了,是四爷早期主要代表作之一。
吃完鸭子之后,在锅里加高汤,没有的话烧锅开水放半个浓汤宝,没有浓汤宝直接加热水也能凑合。汤倒鸭子锅之后可以涮些青菜、豆腐之类的涮锅材料化解一下鸭子的油腻,可谓荤素搭配合理,膳食营养均衡。
外传:给传授我糍粑辣椒的贵州小友,深交多年,却见面不多。曾经是北京最著名设计公司的项目经理,也是吃到一定境界自己来的那种吃货,创立了“过街调”品牌,做的是贵州特产美食,品尝过过街调的羊肉粉,绝对值得推荐,有机会写一篇深度体验,是贵州人的福利。
最后来些桂林和学校的老照片吧,让有共同回忆的人们一起追忆似水年华。
最繁华的十字街头
解放桥老桥,远处是象鼻山
东区大门,红轩馆就在大门对面街上
刚挂牌学院时的照片
宿舍就在这栋楼的,楼下有女生经过的时候,全楼的男生都站在走廊上发出野兽一般的吼叫
食堂,还曾经偷吃过矮个厨师的叉烧
在宿舍里包饺子
在山里写生,猜猜哪个是四爷
告别的日子还是来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nmaozhan.com/ymcgx/7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