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养生,护阳养心健脾
来源:网络
编辑:知夏
年6月21日,阴历五月二十七,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恪遵宪度抄本》
-
气候特点
-
夏至来临,意味着高温酷暑的盛夏即将到来,气温逐渐升高,午后到夜间时常出现雷雨、大风,有时甚至产生冰雹。夏至末期,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华北大地由南至北开始进入雨季。
夏季阳气盛于外,而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同时,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即“夏至阴生”,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此时,盛阳覆盖于其上,阴气始生于其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则开始死去,是阴阳交替之时。
夏至养生
中医有“春养肝、夏调心,秋养肺,冬养肾,四季养脾胃”的四季养生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具体说到:“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阳,逢于夏气”。
所谓“心通于夏气”,是说人的心脏与夏相应。心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行畅达;汗液排泄增加;阳气充,浮于外,功能活动亦加强,精力充沛。
夏至前后人们身体最明显的感觉除了疲乏燥热、心悸气短之外,食欲也会明显下降,原因是暑热会伤害脾胃。
所以,此时节养生重在“健脾、养心、护阳”几个方面。
静以养心
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嵇康在《养生论》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也就是俗话说的:“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汗液分泌过多会消耗精气,伤及心血。而心气的虚损,就是导致自汗的直接原因。如果心气过旺,就可能会出现大汗淋漓。
所以,夏季应适当减少活动的频率,避免在高温下工作;尤其中午及午后应尽量减少外出时间,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如需出门衣服搭配要得当,随身带好遮阳伞、遮阳帽;注意补水,充分饮用凉开水、淡盐水、绿豆汤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必要时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如藿香正气水、仁丹、清凉油等。出汗过多者要特别注意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并用温水洗澡,切勿用凉水冲洗。大量出汗后不要直接进入空调房间,而应当先用毛巾擦干。
出汗
!
起居运动
日常起居方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午后最好有半小时的午睡,此时天气是昼长夜短,中午午休一会儿,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一定好处。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
特别注意
不要为了不出汗,贪图凉快,就一直呆在空调房里,尤其是晚上不可整夜的开着空调冷气睡觉。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很严重的。小孩儿甚至不要在其睡着之后为其扇风取凉,否则,易罹患手足抽搐、口噤不开、风痹等病症。
饮食
食
之
道
此时节可多食酸味以固表;不可多吃热性食物,以免助热;不可多吃冷食瓜果,以免损伤脾胃;不可多吃厚味肥腻之物,以免化热生风,及激发疔疮之疾。宜清补;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清热利湿的食物,如丝瓜、冬瓜、萝卜、苦瓜、桃、草莓、西红柿等。
夏季还可多吃些苦味食物,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热的作用,因此,经常吃些油麦菜、莴笋、芹菜、苦瓜等苦味菜,能起到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夏季出汗较多,不妨喝点带苦味的饮料,啤酒、绿茶、苦丁茶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成都绿谷合一堂---合天下中医养生精粹于一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cnmaozhan.com/ymcjs/8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