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百科油麦菜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
油麦菜又名牛俐菜、牛俐生菜、尖叶生菜、散叶莴苣、叶用莴苣、春菜、凉麻、鹅菜,属菊科植物。
油麦菜是以食用嫩叶为主的叶菜类,叶片披针形、绿色,着生在短缩茎上,叶面光滑,质脆爽口,清香微甜,可炒、可涮,又可配菜、生食、做汤。全年可栽培多茬,生长期短,1个生产周期为45~65天。适应性强,容易栽培,1次播种,分批采收,是均衡蔬菜供应、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和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特种蔬菜。
1栽培
1.1整地施肥
油麦菜属浅根系作物,其根分布在20~px的土层内,须根发达,侧根再生力强,适于移栽。在肥沃、有机质丰富、保水与保肥力强,pH6左右的沙质壤土地块均可种植。因幼苗柔嫩,故整地时要墒情适宜。油麦菜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因此,要施足基肥,并以有机肥为主,每亩(m2,下同)施用腐熟鸡、鸭粪~kg,或猪、牛粪~kg加杂土肥kg。整地后,做宽2.5~2.7m、长20~30m的南北向畦,土壤灭菌用50%福美双1kg或50%多菌灵1kg,土壤灭虫用5%米乐尔1kg,多年重茬地防治根结线虫用50%土线散2kg穴施,并喷洒除草通或氟氯灵,防止杂草生长。
1.2品种
根据栽培季节选用适应当时、当地气候和日照长度条件的品种。
1.2.1春、夏季节栽培,选用对长日照反应欠敏感、耐抽薹的品种。
1.2.2夏、秋季高温季节栽培,选用抗热、耐湿、抗病虫害的品种。
1.2.3外形上,选用叶片绿色、叶面光滑、披针形、植株直立紧凑的品种。
1.2.4在生长特性方面,选用生长势强、生长速度快、早熟、高产的品种。
1.2.5在品质方面,选用纤维少、脆嫩、香味浓郁、口感甜爽的品种。如叶形宽厚、耐寒、耐热、纤维少、味香、茎粗、直立性好、叶色油绿、茎叶均可食用的四季油麦菜
1.3催芽播种
种子在4℃时开始发芽,15~20℃为发芽最适温度,低于15℃,发芽整齐度差,25℃以上种皮阻碍氧的进入,造成发芽困难,特别是达到28℃以上时,种子发芽完全被抑制。催芽播种时,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5~8小时,捞出、沥干,然后用河沙拌种催芽或吊在水井里(离井口10m左右)催芽;也可用纱布包裹放入电冰箱冷藏室内催芽;也可用50℃清水浸种10~15分钟,在常温下浸泡6~7小时后捞出,沥干水分,置于15~20℃条件下催芽,经3~4天种子露白即可播种。播前先浇水,待水渗下后,再均匀撒播。播种后覆细土1~50px,用耙或木板拉平,覆盖地膜保温、保湿。播种量每亩为~g。另外,还可用保温瓶冰块催芽。
1.4定植
当苗龄20天左右、幼苗长到4~6片真叶时定植,按株距px、行距px定苗。亩植~1株。
1.5苗期管理
幼苗生长适温为12~20℃,但可耐-6~-5℃的低温。播种后出苗前和分苗后温度可略高一些,有利于出苗与缓苗,在定植前7天左右进行苗期管理。油麦菜耐弱光。对水分要求不干不湿,分苗和定植前1~2天浇起苗水,一定使幼苗多带土,土坨不散,保护根系少受损伤。缓苗后,适当控水,促使发根,防止徒长和老化。
1.6田间管理
1.6.1浇水油麦菜根系浅,吸收能力弱,叶面积大,耗水量多,故喜潮湿,忌干燥。因此,定植后2~3天浇1次缓苗水,然后封埯,加快缓苗;缓苗后,合墒中耕、深锄以利蹲苗,促使根系生长。
1.6.2施肥油麦菜全生育期吸收氮肥和磷肥较多。幼苗期以施氮、磷肥为主,配施适量钾肥,以促根系和叶片生长,但避免偏施氮肥,防止幼苗徒长。成株期随着植株叶片的增多、叶面积的扩大,需要的氮肥量也增多,故以施速效氮肥为主。
1.6.3种株选择在抽薹开花前,进行优选、去杂、去劣。选择生长健壮、株形及叶形和叶色及叶缘符合原品种特征、生长快、叶片多、抽薹晚、无病虫害的植株。
1.6.4抽薹后管理抽薹后,将细弱枝剪掉,促使其早开花、结实。在开花后期,用竹杆插架,绑扎植株,以防倒伏。
1.7采收
油麦菜以食用柔嫩的叶片为主。待植株长到px高、茎基直径1~50px时或5片叶以上,并在老叶片未老化前,都可随时采收上市。采收时,从基部近地面处整株割下,削去下部老茎,剔除外面几片老叶后,扎把或装筐上市。另外,当植株在田间长到相互遮阳时,可在行内进行间隔采收,或随着植株长大隔行进行整行采收。当株距px、行距px时,也可采收底部嫩叶。根据市场行情和春节前后,保护地栽培的油麦菜可连续采收。
2病虫害防治
2.1病害
2.1.1菌核病危害茎和叶片基部,出现水浸状腐烂,并生出菌核。病害控制:以农业防治为主,实行轮作与深耕,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倍液喷施防治,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用2~3次,结合翻耕,撒施50%速克灵或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毒土(1∶25~30)每公顷用药15.0~22.5kg;或用40%纹枯剂~倍液、50%农利灵~1倍液,喷药2~3次或更多,每隔7~10天喷药1次;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倍液、45%特克多(噻菌灵)悬浮剂倍液喷雾防治,也可用粉尘剂进行防治。
2.1..2褐斑病危害叶片。病害控制:发病初期连续交替喷洒75%百菌清+70%甲基托布津(1∶1)~1倍液或4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倍液、75%百菌清+代森猛锌(1∶1)~1倍液,喷药2~3次或更多,每隔7~8天喷1次。
2.1.3霜霉病危害叶片。病斑生有白霉。病害控制: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避免积水,降低地面湿度;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敌菌灵倍液、50%克菌丹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用2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cnmaozhan.com/ymcxg/7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