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对孩子的教育意义

董存瑞幼儿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的来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大多数在4月5日左右。这时候黑夜相应缩短,天气也逐渐回暖,柳绿桃红,空气清新,景物鲜明,所以叫“清明”。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关于寒食节的来历,在古代就十分盛行,在山西、内蒙古一带,人们要吃一个月的冷食。后周时代举在并州(今山西的大部及河北、内蒙古、陕西的一部分)做官,进行了民俗改革,定寒食节为清明的前三天。东汉末年曹操也认为三天寒食有损健康,曾明下令禁止过寒食节。唐宋时期,减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联在一起,逐渐合而为一。据《燕京岁时记》载:“清明即寒食,又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栽柳,祭扫坟墓而已。”寒食节的大部分习俗,是围绕吃冷食展开的,南宋诗人林和靖的《山中寒食》即可证之,诗云:“方塘波静杜蘅青,布谷提壶(鸟名)已足听;有客初尝寒具罢,据梧慷复散幽经。”诗中说的“寒具”就是“馓子”,一种酥脆精美的油炸面食,是古时寒食节的常用食品。宋庄季裕《鸡肋篇》云:“馓子,又名环饼,即古之寒具。”

清明节,在民间有扫墓的习俗。但是在唐代以前,都是在寒食节扫墓。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云:“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寒食节扫墓,来源于上古的祀祖节,唐玄宗立寒食节为祀祖节,后人把寒食节与清明节结合到一起,寒食扫墓也就成了清明扫墓了。古时的寒食、清明节有禁火的习俗,这与历史上忠义之臣介子推被重耳烧死在介山的事件有关,后人把禁火附会到了他的身上,是为了纪念他。

  据民间传说,齐国公子重耳登上国君之位后,跟随他的很多人们都得到提拔重用,独曾割股肉让他吃的介子推重耳未给封赏。重耳醒悟后,遍寻介子推不见,原来介子推已背着老母躲进深山老林了。为了逼其出山做官,重耳下令烧毁山林,介子推宁死不下山来,背着老母被烧死在一颗树下,重耳发现他背后的树洞里有件东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上写血诗,诗云:“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显然,这首诗是后人所作,是把一种美好的愿望寄寓成诗,附会到历史的事件中,也许不少人还不知道,介子推割肉奉君的地方就在今天的西安东郊灞桥区白鹿原一带,这里有个村落叫“孝王村”,据说这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早是伤春暮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见清明火,上相闲分自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交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火似昔年。”在唐代诗人韦庄的《长安清明》古诗中,就把清明节春游的盛况描绘得栩栩如生。点出了踏青、扫墓、插柳、蹴鞠、荡秋天、放风筝的风俗。诗人吴惟信也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写出春游的人为数不少。宋伯仁的《清明插柳》诗:“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说的是插柳风俗。杜甫的《清明》诗中“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写的是踢球、打秋千锻炼身体的习俗。

现在,清明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节日。清明这天,青少年们祭扫烈士陵墓,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发他们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清明节对孩子的教育含义

一祭祀活动也是一种感恩教育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

二、和孩子踏青,亲近大自然

因为清明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时候,所以,清明节还有一个名字——踏青节。

清明节前后,野外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山花浪漫。你可以带着宝宝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踏着绿油油的青草,踩着软绵绵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孩子们还可以奔走于田间地头,放飞心情。

最重要的是,通过与大自然的这种亲密接触,可以增强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爸爸妈妈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为教材,给宝宝讲述各种颜色的特点,让宝宝增加对颜色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孩子闭目倾听风声、松涛声或是鸟鸣虫叫声,训练宝宝的听觉能力和辨别声音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小溪边玩水,在花丛中玩耍,在广场放风筝……通过这些活动,常常会引起宝宝无限的好奇

三、和孩子一起玩传统游戏

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比如放风筝,就是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候,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风筝。而且,晚上放风筝时,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古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还会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强身健体。放风筝时,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

四、带孩子一起种花养草

在24个节气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老早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个时候,也正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

孩子在参与种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教育孩子像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树木、花草和昆虫等,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爱会增强并植根于心中,并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在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孩子会逐渐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五、清明,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

在祭奠亲人或祖先时,孩子可能会问到和死亡有关的敏感话题。那么,爸爸妈妈也不要刻意回避这样的话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接受能力,适当地跟孩子聊聊。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死亡的了解分为三个时期: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而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话题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

 

六、教教孩子如何防火

去祭祀都少不了焚烧冥纸,但是清明前后,天干物燥,野外、山林中遍地是枯枝落叶,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火灾。我们除了要让孩子知道火灾的危害性,最重要的还是告诉孩子防火的知识。

我们在烧冥纸的时候要不忘给孩子解释和提醒这些:要在固定的地方用金属容器来燃烧这些冥纸;不管在哪里,都不能将点着的蜡烛、香火、火柴、烟头、火机等物品丢到草丛或草地上,这样很容易引发火灾;在祭拜结束后,要求孩子帮忙检查四周,看燃灰是否清理干净。在确保冥纸或香烛完全熄灭,没有余火后才能离开,避免死灰复燃。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教育。让孩子不仅可以真正参与其中感受清明节的氛围,还可以学习相关的习俗和知识,何乐而不为?

与清明有关的诗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2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5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6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时令种植

根据经验,清明节气适宜种植喜热型不经霜打的蔬菜如:韭菜、生菜、甘薯、花生、苋菜、空心菜、芋头、芝麻、向日葵、空心菜、油麦菜、水萝卜、香菜、茴香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了一年清明时,我们抓住这敏感的教育时机对班级里的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进行诗文阅读的教育,进行缅怀先烈,爱国主意教育,让孩子懂得爱,知道父母的不易,知道生命的重要。同时我们开展种植活动,在大班的走廊里每一个班级都开展种植角,让孩子了解种植的知识。把种植与关爱延续下去。

团结奉献博爱向上

---我们董存瑞人的精神

扫描







































北京专科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西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nmaozhan.com/ymczf/9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