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陇南协作行

三夏的陇南,天高云淡,郁郁葱葱,气候宜人,一派繁忙的景象。三年前,青岛结对帮扶甘肃陇南,开启了两地东西部扶贫协作之旅,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电商扶贫,广搭连心桥,盛开友谊花,结出了累累硕果。此时,我有幸随青岛部门考察团,回访陇南。“陇南九个区县中,已经有八个开通了高速公路。比起三年前,你们的行程好走多了。”爽快结实的陇南八〇后干部李清泉一上车就自豪地介绍。我们客气地应答着,县县通高速?感觉是很久远的事情了。一路的行程中,果然大都行驶在高速上,兰海高速、十天高速、平绵高速。但地势并不平坦,作为“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南扼陕甘川三省要冲,西接青藏高原北缘的甘南高原、北临陇中黄土高原、东有西秦岭、南延四川盆地。高速路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迂回反转,蜿蜒上下,不知道要绕多少个弯,钻多少条隧道,真是平生所未见;两边群山连绵,总让人有种去山外看看的幻想,其实山外还是山。出了隧道便是高架,深沟高桥,蔚为壮观,险峻异常。那一道道隧道、桥梁,无不都是高速公路链条上的一串串珍珠,凝结着无数筑路工人的辛劳和汗水,酷暑寒冬,夜以继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到唯一没有通高速的文县考察。李清泉告诉我们,去文县公里,得走五个小时的路程,要做好长途跋涉的准备。我们行驶在G国道上,路况相当于青岛的村村通。沿途遍布各个工程项目段、砂石厂、搅拌站,我们与正在建设中的武九高速(武都区至九寨沟),时而并行,时而穿越,时而俯瞰。高速路坚强地向大山、峡谷深处挺进,桥墩、隧道随处可见,桥墩高的近百米,隧道深的几公里;机器轰鸣着,工人们汗流浃背,到处闪耀着“铁军工程”“创优工程”的标语口号,一片红旗招展、热火朝天的奋战景象。这是甘肃省最重要的一条旅游扶贫线路。我们抵达甘肃省公航旅集团天池综合开发项目。董事长张维军五十多岁,头发灰黑,两鬓泛白,身板硬朗壮实得很。他侃侃而谈,“我在陇南建高速路十几年了,家属孩子都在兰州,两三个月能回家一趟吧!现在也得五六个小时。”“这种生活习惯了,喜欢上了陇南的山山水水,和这里的人们也有了感情,再到兰州那大城市里生活反而不适应了。”“近几年一直在修武九高速,甘肃境内公里,地质条件很复杂。这是我遇到的施工难度最大的,桥隧比能排进全国前三名”“文县天池,是与天山天池、长白山天池相媲美的中国四大天池之一。”谈到正在开发的项目,张维军充满激情和憧憬。他详尽地向我们介绍项目规划、发展前景,谈到与九寨沟景区的互联互通,谈到争取的高速公路延伸线等等,如数家珍,沉浸其中。“这里有优美的自然景观,0亩的高山平湖,气候常温,景色如画,正是度假疗养、修心养性的胜地。我们处在九寨沟景区的后方,几十公里的路程,九寨沟是做观光游,这里可以做休闲度假游,互为补充……现在项目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完善,已经可以接纳上百人居住。总的规划完工还要三四年,到那时你们再带领劳模职工来疗休养,完全是高端度假的享受了;到那时,我也该退休了,就和家属一块来这儿安度晚年了!”“这里还是白马藏族的重要聚集区,被誉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民俗活动‘池歌昼’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建起了白马文化民俗馆,希望能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白马藏人长期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河谷地带,交通闭塞、生活困难,我们开展白马文化旅游,使他们迁移下来,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张维军董事长意趣盎然的介绍,激发了大家的美好畅想和极高兴致,这真是一处休闲胜地、人文宝地!我们一定要抓紧挂牌运行青岛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鼓励动员更多的职工群众来此体验感受。沿途考察青岛援助扶贫项目。我们来到文县仁和天池10万吨饮用水项目,这是由青岛市即墨区提供全套现代化饮用水设备援建的,出产的天池甘泉水可谓水中臻品,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带动贫困农户户以上。但是企业目前产能不及设计产能的一半,主要原因是销路尚未打开,缺少战略合作;特别是交通运输成本、时间成本很高,利润空间不大,倘若高速公路建成,这一难题就可迎刃而解。随行的企业家纷纷表示,定期采购相当数量的“天池甘泉”。继续前行没多远,是任和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主要出产文县优质的大红袍花椒、纹党参、松茸等农副产品和中药材。文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名优特产品质一流,但是还缺乏产业化发展和科学化深加工,产品数量和质量没有严格保障,产品市场化和农民种植规模化还有待提升。随行的青岛药材公司经理一边参观车间,一边指导企业生产、检验、储存,达成了初步采购意向。陇南市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典型代表。绵延的白龙江,汇聚着高山峡谷中的涓涓溪流,自西向东奔流而下,形成了一处处狭小的冲积平原,滋养着古老淳朴的陇南人民。平原上建起了城镇、村落,开垦了耕田。而由于社会的动荡和不发达的农耕文明,很多少数民族的山民们,面对着汹涌的江水,世代退居高山老林,自给自足,靠天吃饭。我们来到白龙江畔的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参观,这里是武都区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远远的,就被江对岸坡地上的一片红白相间的联排小楼所吸引,小楼沿着山势整齐排开,一层土红二层原白,屋檐再用土红镶边,色差带来的冲击,在贫瘠的黄土高山上显得格外亮丽。走近前来,热情的当地干部向我们介绍项目概况。坪垭乡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贫困程度深,全乡近0户居住在平均海拔0米左右的高山上。从年开始大胆实施异地搬迁扶贫安置,目前已基本安置完工。为了“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当地大力吸引帮扶合作项目,带动搬迁藏民就业。我们见到了在此设立扶贫车间的青岛老乡于秉涛总经理,他把城阳区的首饰加工项目搬过来,全部使用藏民加工,近百人的藏民每月有了0多元的固定收入,全部生产线开工可以带动0人就业。走进车间里,只见满是身穿藏族服饰的老人和妇女,七八人围着一桌精挑细选地编织首饰,虽然没有很高技术含量,却是需要仔细认真的手工活。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恰好适合偏远地区人们的增收脱贫。于总经理年逾六十,黑瘦精干,笑谈起来“这儿连个饭店也没有,我得经常以方便面充饥”,“算起账来,现在还没有多少利润可挣,当初也没有多想,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就来了”。我们不由得暗自感动,在山高路远、习俗不同的外乡僻壤,能够义无反顾地投入资金、投入身心,来做一番事业,靠的是怎样的忘我奉献精神!“左边的规划是十四串佛珠,右边的规划是一座莲花”,当地干部虔诚地解说。我们登上观景平台向下望去,一马平川的河谷中,齐整的藏族小楼排列成七八瓣莲叶的样子,聚拥着莲心;却是红白墙青灰顶,远远看去,似是一片粉黛,很有些江南徽派建筑的气质;街道两旁、房前屋后,一簇簇火红的石榴花盛开正艳。“多么漂亮整洁的藏族小镇啊!还有学校体育场等配套设施,一点儿都不亚于咱们的高档别墅小区!”大家一起赞叹起来。“山上建基地、山下建社区、社区办车间,一步一步规划实施。村民们都搬迁下来,有了稳定收入,我们又引进了青岛知名企业康大集团,在山上实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发展起了万亩花椒林带、千亩‘双椒’示范园等,又可以带动大批贫困户增收。”当地干部们的介绍中充满了自信,深深地感染着在场参观的每一个人。我们沿着白龙江顺流而下,在低平的河谷处,闪现出了一大片泛着白光的温室大棚,这可是陇南大地上少见的。李清泉介绍,“土地稀薄,就要多发展设施农业、高端农业。但是受思想观念和资金制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幸亏有青岛区市的对口帮扶,前面就是西海岸新区援建的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规划面积亩,已投入扶贫资金万元,西海岸新区的同行们带来了先进栽培技术,与这里的土壤气候反复嫁接试验,培育出了许多从未种植过的高端果蔬、中药材、食用菌等,市场价值成倍增长,已经带动了户农户脱贫增收。”武都区农技中心技术员赵小平格外兴奋地介绍,他从事农技工作四十年了,本来即将退休,自从参与青陇农业产业园项目,激发了他的二次创业激情。走进宽敞明亮的玻璃大棚,轻钢材料、灌溉设施各按品种,整齐排列;立体栽培、墙体栽培、无土栽培等一应俱全;苗木、果实,或平铺、或高架、或绑扶,呈现出勃勃生机。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毫无保留地照射在浓密的叶面上,碧绿的叶与碧蓝的天遥相辉映。“这儿培植的是樱桃番茄,这是人参果,这是油麦菜;这儿种的是西海岸新区张家楼镇引进的蓝莓,因为土壤是强碱性的,青岛的农技兄弟们指导我们添加硫酸,现在蓝莓已经试种成功了!”“这里是十三连栋双层覆盖塑料大棚,再往前看,左边是双坡面日光温室,右边是连栋智能温室……”我们随着赵小平的指向不断眺望,亮银的大棚设施看不到边。远处,恰有一列绿色的高铁动车疾驰而过,兰渝高铁、兰海高速相向并行,扰动着空旷悠长的河谷,让奔腾不息的白龙江不再孤独。那更远处的高山上,漫山遍野的橄榄绿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陇南是全国最大的油橄榄种植基地,大自然的馈赠给予陇南得天独厚的油橄榄种植条件。我们来到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墨绿色的大型厂房车间,与周围的橄榄种植园浑然一体,即便是在骄阳之下,看上去仍是那么舒适养眼;眼前的高山上,黄褐色的梯田全部铺上了整齐的绿装,沟壑也栽满了橄榄,像是一把巨大的绿耙,罩护着山体。车间内是世界顶级的原装进口冷榨加工生产线、国际标准化的地下恒温隔氧储油库、先进的自动化充氮隔氧灌装线,这里出产着全国最优质的特级初榨橄榄油。祥宇建立了“公司+协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4万多户种植户签订了合作建园协议,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但是在过去,公司一直面临着市场闭塞、质优价高、销售不畅、带动农户种植能力不强的尴尬局面。对口协作开展以来,青岛工会和扶贫办每年都在青举办大型专场展销会、年货大集,推动优质橄榄油进企业、进商超、进酒店,开展惠工销售、福利配售,开拓高端市场。“青岛消化了陇南三分之一的橄榄油,每年购买力都在多万元,‘陇货入青’总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公司今年又新签约多户贫困种植户,消费扶贫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司负责人对青陇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政府正在合力打造中国橄榄小镇,发展综合性文旅宜居项目。到那时,山上全部植绿,山下苗木观赏、产品研发体验、休闲娱乐,白龙江环绕而过,老百姓安居乐业。”我们看着规划,只见喜悦的人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剪裁果蔬,耕地施肥,驾车运输……好一派农忙热闹的景象,“陇上江南”展现出新的魅力。秀丽的平原、滴翠的高山、澄廓的天空,构成了山水画一般的意境,这不就是陇南人民的桃花源吗!来陇之前,我也颇做了一番功课。我知道,这里是秦人和秦文化的发祥地;有脍炙人口的六出祁山,凝结了武侯丞相的毕生心血;还有安史之乱中凄惨落魄的诗圣杜甫,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发秦州》《发同谷》等几十首记行诗。我们没有闲暇去遍寻古人的踪迹。但是,“陇道难”毫不逊色于“蜀道难”——“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穿行在陇右的群山中,峭壁悬崖、沟壑深渊的险峻诗句常常涌上心头。行走在今人用钢石搭建的绝壁栈道,还能隐隐见到古栈道遗址,圆形的、长方形的栈孔,依着山势排列着。当地干部介绍,这就是古代的兵道,兵车、骡马、粮草、辎重,顺着峡谷,往来于川陇。“那时候大军行走起来都是按月算,运输还要靠船,在峡谷中一级级蓄水把船提升上去,有时一等就是几个月。”“古代的通讯靠交通,有的皇帝下发的圣旨,等到了这地方,已经改朝换代了。”我们都大笑起来。“现在当然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闹新冠疫情,习总书记一声令下,我们当天就全部进行了封闭。”沿着栈道攀行,我想象着蜀国大军行进的绵延曲折,想象着杜工部一家老小步履艰难、蹒跚而行。一个要出川入陇,一个要过陇入川;无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都是抱负着家国情怀,在艰难的历程中奋力求索——但是,两人都没有成功。当历史辗转到了近代,陇南大地仍然是党和人民军队求索征程上的重要节点。我们先去参观两当兵变纪念馆,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西北地区领导的一次武装兵变,也是甘肃发动最早的一次武装起义。在习仲勋等领导下,两当兵变唤醒了陇南人民,鼓舞了革命斗志,播下了红色的火种。在高大的展厅里,我们仰视着兵变领导者们那些略显稚气的脸庞,不由得遥想,当年那个惊天动地的夜晚,在形势突变、兵变面临流产、关乎几百人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千钧重担落在这些年轻人肩上,是需要多么大的果敢坚毅和决绝的勇气啊!如今,两当县紧紧抓住“两当兵变”和“红军长征入甘第一站”两个闪光点,坚持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人文景观旅游,形成了完整的两当兵变红色旅游线路,全县正在向着“全国红色旅游名县”大步迈进。哈达铺,闻名已久!经过艰难险阻,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在突破腊子口天险后,抵达这里,得到了休整和给养;而毛主席敏锐地捕捉到国民党《大公报》上有关陕北红军根据地的消息,立即作出了将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成为改变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转折。“到陕北去!……”红军将士们喊出了震天的口号,成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照耀着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哈达铺,这个茶马古道上有名的“旱码头”、全国闻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曾经一时生意兴隆、经济繁荣。改革开放之后,偏远的地理位置成了区位劣势,繁华和富庶渐渐远去。但是,人们仍然在求索奋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当地把旅游业培育成最具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加工和旅游服务商户。同时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加快扶贫产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起全镇种植、养殖、加工和旅游等产业稳步发展。“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鲜红遒劲的大字醒目地镌刻在哈达铺小镇上。从哈达铺返回武都区,我突然注意到了一条条隧道口上方那鲜红的隧道名称,迎红军隧道、通北口茶马隧道、邓艾隧道、鹅嫚隧道、宕昌隧道……这不就是一串串鲜活的历史印记吗!尽管两边的山隘峰峦叠障、连绵起伏、没有尽头;尽管沟沟壑壑的黄土,全像分不清方向的木刻版画。但是,只要遍查一条条隧道的名称,我们就能知道所处的历史、所处的方位。每当进入隧道,我都会闭目沉思,历史的影像不断闪现、不断重叠。这是时空的隧道、怀古抚今的隧道。从六出祁山到杜甫入川,从两当兵变到奔向陕北,同样的征程,不同的时代;同样的求索,不同的信仰。相比于辗转奋战了两万里的中国工农红军,诸葛丞相的军队不知富裕阔绰了多少!这不由得不让人深思成功与失败的内在因素,不由得感慨时势造化弄人的悲怆和激奋。我想,先进的思想、先进的道路、先进的领导者,始终是推动时代发展、引领时代前进的根本决定因素。陇南的白天更长,夜晚更加繁华。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还像青岛的午后一样高悬。傍晚时分,天光依然大亮,饭后的居民纷纷涌上街头,享受着沿江美景和市容建设带来的福利。待到华灯初上,白龙江畔已经人头攒动,半城的人们聚集在两岸,散步,跳舞,唱歌,畅饮,疫情没有影响人们对夜生活的热爱。恋人们相拥而行,夫妻追赶着奔跑的儿童,老者好久没见了,握握手,聊几句家常,还有的人们凝视着流畅欢腾的江面,舒展着身姿、抒发着身心。政府专门搭建了餐饮、娱乐场地,让陇南的夜生活持续到深夜。但政府的领导和干部们并没有这般悠闲,他们还在夜以继日地为陇南的脱贫攻坚聚力奋战。于是,青陇东西部扶贫协作联席会议晚上在陇南召开,陇南农副产品供应链综合体项目、青陇扶贫协作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晚上举行,青岛各级党政领导纷至沓来落实扶贫协作项目。坐在白龙江大桥底下,品尝着扶贫项目青陇兄弟啤酒公司赠送的精酿啤酒,我们和陇南的干部畅聊风土人情、兄弟情谊、协作前景。李清泉告诉我们,“脱贫攻坚是陇南干部的第一要务,我们的精神叫‘敢死拼命’。像我这样年轻的干部,很多都有在县、乡、村三级挂职工作的经历;我们的市领导每周都要到帮包乡镇、村庄蹲点指导扶贫。这次行程很满,下一次来再去看你们援建的康县美丽乡村旅游扶贫、成县利和生物萃取项目、西和县电商扶贫双创园……”言谈之间,医院医院的年轻医生们。他们大多是九〇后的博士、硕士,朝气蓬勃、专业精深,渴望着救治病患、传授技艺。“希望陇南能够多组织义诊帮扶活动,我们想利用节假日抓紧到各县里、乡镇里走一走,为那些交通不便、行动不便的群众送去必要的诊疗和知识……”像这样的一批批精干小分队,分布在青陇扶贫协作的各行各业,他们和党政群团、社会各界一道,共同铺就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历久弥坚的友谊之桥、小康之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nmaozhan.com/ymcjs/1364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